2025全国两会|郑月明代表: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

发布日期:2025-03-17 15:30:39   浏览量 :376
发布日期:2025-03-17 15:30:39  
376

乙烯、丙烯是最主要的基础化工原料。近年来,我国乙烯、丙烯产能持续扩张,已成为全球烯烃第一大生产国。在烯烃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,下游产品需求增速放缓,导致市场竞争激烈,行业利润逐年下滑。目前国内仍有大量在建、拟建烯烃项目。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,产能将出现过剩。

今年全国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、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带来了《关于严控乙烯、丙烯产能,推动烯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》。郑月明说:“可出台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,避免‘规模论’,重视‘含新量’;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鼓励兼并重组;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,推动产业高端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;鼓励企业走出去,促进产能在全球合理布局。”

产业工人是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,高技能人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。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意见。2024年8月,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》列入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。目前,全国技能人才总数已超过2亿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约30%,与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比近50%相比,存在一定差距。

为此,郑月明在《关于加大政策落实力度,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》中指出:一是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,避免政策执行“打折”现象。二是引导职业教育院校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突出实操能力。三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,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。

郑月明


加大对“伪降解”产品的惩治力度


郑月明曾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建议,并提到可降解材料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。

可降解材料是解决传统一次性塑料“白色污染”的主要途径,近年来,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,技术瓶颈问题逐步解决,产业规模逐步提升,产品性能不断优化。但目前,行业还存在市场使用积极性不高、回收处理政策和设施不完善、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。

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,郑月明认为,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。加强科普宣传,强化“限塑令”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,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,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。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,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,加大对“伪降解”产品的惩治力度,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

郑月明介绍,联泓新科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建设了一批新能源光伏及电池材料、生物基及生物可降解材料、电子材料和其他特种材料等创新项目。其中,10万吨/年锂电溶剂-碳酸酯项目、2万吨/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隔膜材料项目等已经建成投产;20万吨/年EVA光伏材料项目、10万吨/年POE光伏材料项目等将于2025年年底前建成。

在他看来,新材料产业链韧性提升,可以从自主可控、协同联动、动态调整等多个方面发力。

自主可控方面,可加大对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,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项目建设;建立健全“首用补偿机制”,对于首次采购和使用国产化替代材料的高端领域企业给予采购补贴,支持国产化产品对进口产品的替代,缩短国产替代材料的验证使用和推广周期。

协同联动方面,可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协同创新,鼓励产业组织联盟等平台建设,盘活创新资源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;支持区域内上下游企业协作,充分利用优质资源降低成本,提升上下游稳定性和竞争力。

动态调整方面,可推动建设国家级、省级新材料产业链数字平台,集成原料价格、物流、专利动态等相关数据,通过大数据、AI技术赋能产业研判和预警,科学分析产业链供需情况,为行业调整和应对提供支撑。


抓住AI带来的新机遇


AI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高性能芯片、集成电路和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,也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。

郑月明坦言,从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,到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,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,到特种工程塑料,还有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电子特气、湿电子化学品和硅片材料,每个细分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
联泓新科在半导体材料领域,布局了超高纯电子特气、芯片先进封装材料等。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,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品布局,覆盖锂电、钠电以及固态、半固态电池材料。在特种材料方面,开发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系列产品。

“AI技术能助力生产流程优化和智能化升级,大幅提升管理、运营和研发效率。”郑月明表示,“我们将以创新为引领,抓住AI发展带来的新机遇,拓展新赛道、培育新动能,努力实现规模、质量和效益的跨越增长,为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”

联泓新科是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,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,其在生物质材料、循环经济领域不断探索。

目前,联泓新科布局有光伏材料,锂电池、钠电池、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材料,可以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助力。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,助力解决“白色污染”问题。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锂电溶剂材料、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品,每年可消耗二氧化碳约8万吨。

此外,联泓新科利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以及信息化、智能化手段,对生产装置开展了一系列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和改造,实现能源互供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,能效水平不断提升。

“绿色化是联泓新科发展的关键词之一,通过布局绿色产品、创新绿色工艺、节能减排降耗等实际行动,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。”郑月明说。

Copyright©2024 新疆华夏大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综合办邮箱:Administration@hxddbiotech.com
采购部邮箱:Purchase@hxddbiotech.com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伊宁路9号
新疆华夏大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0901-6868333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